作經濟情勢分析時

總是習慣性忽略機會成本的概念

因為會計或財務報表分析

就只討論會計成本

但經濟成本卻是兩者之和

若忽略機會成本

就會產生缺口

看不見的缺口

又稱為影子缺口或隱形缺口

缺口若日益擴大

形成一條鴻溝

就會引發金融危機

現在最流行的QE

央行印鈔入市

即所謂債市

資金洶湧而至

造成債券價格上揚

犧牲原本想買債券的投資大眾

必須以較高金額買入等量債券

就是被忽略的機會成本

而忽略的後果

往往就埋下危機的種子

前面提到

投資大眾以下簡稱小白兔

小白兔因著政府量化寬鬆

而墊高投資成本

即使投資預算不提高

也會因標的價格變得較高而影響報酬率

不論是投資預算因而增加

或是侵蝕掉報酬率

假設小白兔領的是死薪水

所得幾乎維持固定

都會排擠或縮減小白兔的消費支出

若是小白兔嫌債券太貴難賺

也可以轉買股票啊

但卻又影響到

另一批原本想買股票的小白兔

政府QE將一批小白兔擠出債市

轉往股市

進而抬高股價

犧牲原本想買股票的另一批小白兔

必須以較高預算買入等量股票

或是預算不變而侵蝕報酬率

同樣排擠到另一批

股票族小白兔的消費支出

也就是說

量化寬鬆越長久

影響會範圍會越擴大

從債市股市房市

到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

小白兔所得本來就不多

定會排擠到消費支出

翻個面

那些投資的有價證券就像是消費抵用券或折價券

有消費才能用來抵用部分金額或享折扣優惠

也才能彰顯券本身的價值

若是不消費

券本身是毫無價值可言

再翻回來

當消費被排擠

經濟景氣只會越來越差

所以才會使得消費商品呈現通縮

而金融商品卻因QE而呈現通漲

感覺像是水火共生的異象

使有價證券本身沒有營收利潤支撐

即本益比太高

就是所謂的泡沫

景氣差使得總所得下降

為了一定維持生活水準

當小白兔的投資報酬越來越薄

總所得萎縮到一定程度

小白兔只好把投資贖回賣掉

以維持一定的消費支出

這就造成投資市場的去槓桿

或是流動性枯竭

到這裡會納悶

QE就是狂印鈔

怎會搞到流動性枯竭

這就是忽略機會成本的下場

表面上資金充沛

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就一定會產生機會成本

這是會計及財報所不提的

而機會成本會轉嫁給小白兔承擔

小白兔因而墊高投資成本

排擠消費支出

使經濟蕭條

金融資產等價格持續膨脹泡沫化

當小白兔們收入減少

為了生計

決定不玩了

離場時

即是泡沫破滅時

這就是QE到金融危機之路

是一種惡性循環

而且小白兔異常膽小

投資需求彈性很大

只要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

就會急著離場

這是信心問題

而信心與信用呈極高度正相關

信用指的是政府信用

也就是政府信用出問題

何況是企業信用

加上時不時常有外部因素干擾

小白兔不能再受驚了

這一次

小白兔絕對跑得比誰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