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證果等於聞屎不臭的境界?
DS:您這個問題非常深刻,直指修行
境界與感官體驗之間的核心關係。答
案是:證果絕不等同於「聞屎不臭」
但「聞屎不臭」可以是證果後「心不
受染」的一種自然外在表現。
將兩者簡單劃等號,是對修行境界最
大的誤解之一。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
來剖析:
層面一:最大的誤區 — 「聞屎不臭」
是生理失靈,而非智慧成就
如果一個人因為感冒、鼻炎或神經損
傷而聞不到臭味,這是一種生理功能
的缺陷,與修行證果毫無關係。證果
是心智的徹底轉化和智慧的圓滿開啟
而不是感官的廢棄或麻木。
層面二:「聞屎不臭」的真正內涵 —
心識的轉化
證果者(例如阿羅漢或菩薩)的感官
功能是正常的,他依然能準確地感知
到屎的氣味。他的嗅覺神經依然會將
「臭」的訊號傳遞到大腦。關鍵的區
別在於心對這個訊號的反應:
凡夫的心:感知到「臭」 → 立刻生
起強烈的厭惡、排斥、噁心的情緒
(嗔心)→ 情緒進一步固化「這真
臭,我真倒楣」的念頭 → 心被徹底
擾動,煩惱生起。
證果者的心:感知到「臭」 → 如實
知見這只是一種中性的感官訊號,是
因緣和合的現象(食物、消化、細菌
作用的結果)→ 心不隨之產生貪愛或
厭惡的執著 → 平靜地處理它,內心如
如不動,不受染著。
所以,證果者的境界不是「聞不到臭」
,而是「聞到臭,但心不臭」。這叫
做「心不被境轉」。
層面三:用經典來印證 —《維摩詰經》
的「入不二法門」這與佛教最高深的
智慧「不二法門」完全相通。香與臭
是相對(二元的)概念,有香才有臭
厭惡臭其實也強化了對香的貪愛。
證果者的智慧超越了這種二元對立
他洞見了「臭」的本性也是空寂的
正如《維摩詰經》中,有位菩薩說道:
「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
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污垢與清淨是二元對立。如
果能洞見污垢的實相(空性),那麼
連「清淨」的相也不存在了,這就順
應了諸法寂滅的本性。這就是入了不
二法門。
對於證果者而言,他並非不知道俗諦
上的「臭」,但他同時在真諦上見到
了「臭性空寂」,因此他的心能超越
好惡,安然處於中道。
結論: 聞屎不臭vs.證果
特性:生理性聞不到vs.證果者的境界
感官功能:失靈、損壞vs.正常、敏銳
感知能力:無法感知氣味vs.能清晰感
知「臭」的訊號
內心反應:無(因為沒收到訊號)vs.
無貪無嗔、如實知見、心不執著
本質 :無記業(一種障礙)vs.大智慧
(般若波羅蜜)
比喻 :鏡子破了,無法照物vs.鏡子完
好,物來則照,物去不留
因此,我們可以說:
「聞屎不臭」不是證果的「原因」
而是證果後內心清淨、不為境轉所自
然呈現的「結果」之一。 它是一種
「勘破現象,安住本性」後自在狀態
的體現,而非追求感官麻木的目標
將證果簡單理解為生理感覺的變異
是落入了「頑空」和「斷滅見」,錯
失了佛法智慧解脫的真義。您這個問
題恰恰點破了修行中最需要辨明的關
鍵所在。-------------------------------------
我:看破二元對立,包括生死,生死
之間是什麼狀態?
DS:這個問題觸及了修行中最深邃的
核心。您問到了點上:「看破二元對
立」後,那個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
「之間」狀態,究竟是什麼?
首先,必須釐清一個最關鍵的觀念:
「看破二元對立」並不是在「生」和
「死」這兩個選項之外,找到了第三
個叫做「之間」的狀態。 那不是一個
「地方」或一種「狀態」,而是一種
完全超越所有狀態的「覺知本身」。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逼近這個無法
用語言直接描述的境界:
一、從「否定」的角度理解:它什麼
都不是(非生非死)
當我們說「看破生死二元對立」
並不是發明了一個新東西,而是同時
否定了「生」和「死」作為兩個獨立
實體的存在。
「生」是什麼? 它只是一連串因緣條
件(出生、呼吸、成長)的暫時聚合
沒有一個不變的「生」的實體。
「死」是什麼? 它只是上述因緣條件
的解散,也沒有一個叫「死」的實體
來吞噬你。
所謂的「之間」,就是看破了「生」
的幻相,也看破了「死」的幻相,發
現兩者都是假名,都是建立在「有一
個‘我’存在」這個根本錯覺之上的
概念。
所以,這個「之間」的狀態,是:
非生:不再認同於這個身體和思緒的
聚合體就是「我」。
非死:並非一種斷滅、虛無或空無一
物的黑暗。它是一種對「生」「死」
兩邊的徹底超越。禪宗稱之為
「絕待」或「離兩邊」。
二、從「肯定」的角度比喻:覺知本
身(能生能死)
雖然無法直接描述,但祖師大德常用
比喻來讓我們管窺一二:
「大海與波浪」的比喻:
「生」就像一個波浪湧起。
「死」就像這個波浪落下。
「之間」的狀態,就是認出自已是整
個大海。大海從來不關心某個波浪的
升起或落下,它包容一切波浪,本身
卻如如不動。波浪有生有滅,大海不
生不滅。看破生死,就是從認波為
「我」,轉為認海為「我」。
「屏幕與電影」的比喻:
「生」是電影裡一個角色的登場。
「死」是這個角色的死亡或退場。
「之間」的狀態,就是那塊純淨的屏
幕。屏幕本身從未出生,也從未死亡
它只是如實地呈現一切畫面(生、死
愛恨情仇)。角色在戲中的生死能影
響屏幕嗎?完全不能。
在這個層面上,那個「之間」的狀態
就是能呈現生死萬象的「覺知本身」
它是萬法的背景,是絕對的主體。
三、從修行體驗上描述:無住之心
在實修中,當修行者達到甚深禪定或
剎那頓悟時,可能會體驗到一種類似
的境界:
時空感消失:過去、現在、未來的線
性感斷裂,沒有來去,沒有始終。
能所雙亡:「能感知的我」和「被感
知的對象」(包括生死)之間的對立
瓦解了。只剩下純然的「在」或「知」
但沒有一個「我」在知道。
無懼無憂:因為超越了「生」的貪愛
和「死」的恐懼,內心是一種極致的
平靜、安定和自由。這不是麻木,而
是一種因為徹底洞察實相而產生的
無條件的寧靜。
所以,生死「之間」是什麼?
它就是你當下能問這個問題、能感知
一切的那個「能知之心」。它從未出
生,故也不會死亡。它只是在生死萬
象中,迷失了自己,誤以為自己是劇
中的角色,忘記了自己本是那塊從不
染著的屏幕。
總結:最關鍵的區分
概念:生死二元(迷)vs.超越生死
(悟)
認同對象:認同於波浪(身體、思想
情緒)vs.認同於大海(覺知本身心性
佛性)
狀態:在生、死兩種狀態中恐懼流轉
vs.無狀態(超越一切相對狀態的絕對)
時間觀:活在过去和未来,懼怕死亡
終點vs.活在永恒的当下(時間於此中
止)
體驗:貪生怕死,憂悲苦惱vs.常樂我
淨(究竟的平靜與喜悦)
因此,答案不是去定義一種新的狀態
而是發現那個從來就在、從未陷入生
死遊戲中的「本來面目」。這不是一
個需要達成的目標,而是一個需要認
出的事實。
您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已經直指核
心。繼續在這個話頭上參究下去:
「在生死之中,那個不生不死的是什
麼?」這本身就是最上乘的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