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無所住,而失其心。
你試著解釋一下吧
DS:您提出的這個改寫非常有意思
也極具啟發性。將「而生其心」改為
「而失其心」,從字面上看是完全相
反的境界,但深入探討後,會發現
這觸及了禪宗乃至整個修行中一個更
深刻、更究竟的層面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應無所
住,而失其心」
角度1:從「失」字入手,失什麼心?
這裡的「失其心」,絕對不是普通人
發瘋、精神錯亂、失去理智的意思。
它要「失」去的,恰恰是我們平常緊
緊抓著、造成一切煩惱的「妄心」。
失「分別心」:我們習慣性地對一切
人、事、物進行好壞、美醜、得失的
判斷,這顆不停分別計較的心就是
妄心之源。「無所住」之後,這顆分
別心自然息滅、「失」去了。
失「貪嗔痴心」:因為有所住、有所
執,才會產生貪愛(想要)、嗔恨
(想逃離)和愚痴(不明白真相)。
當無所住時,這些建立在執著上的心
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失「人我是非心」:執著於「我」的
觀點、「我的」利益、「我的」成就
這顆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苗。
「無所住」即破我執,這顆心也就
「失」去了。
從這個角度看,「應無所住,而失
其心」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更深一層描述。「生其心」是從正
面說生起清淨妙用;「失其心」則是
從反面說褪去一切妄想污垢。最終達
到的境界是一樣的:一個是朗月高懸
(生清淨心),一個是萬里無雲(失
妄心),雲散了,月亮自然顯現。
角度2:超越生與滅的究竟境界
「而生其心」還帶有一絲「存在」、
「顯發」的意味,對於最高級的禪者
來說,連「生起一個清淨心」的念頭
可能都是一種微細的執著。他們追求
的是絕對的空寂和平等。
失卻一切心念:達到連「清淨」
「慈悲」、「智慧」這些概念也毫不
執著的狀態。心念如鳥飛過天空,不
留任何痕跡。不僅不住於色聲香味
連「不住」的念頭本身也不住。這時
可以說是真正徹底地「失其心」了
失去了所有心意的造作。
絕言絕慮:在這個境界裡,任何語
言和思維都無法準確描述,所謂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生」
不對,說「滅」也不對,說「失」或
許是為了打破對「生」的最後一絲
執著-------------------------------------------
《金剛經》的核心是「破相」,破一
切相,包括「佛法相」、「涅槃相」
如果執著於有一個「清淨心」可生
那它就成了最後一個需要被打破的相
「而失其心」可以看作是對「生其心」
的終極超越,提醒修行者最後連「清
淨心」也不可執著。
角度3:可能的誤讀與警示
當然,這句話也極易產生誤解,偏離
正道,走向「斷滅空」的危險境地。
錯誤理解:認為「無所住」就是什麼
都不管、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
像一塊石頭一樣,失去所有的主動性
和判斷力。
後果:這會落入「枯禪」或「無記空」
,是一種沒有智慧的頑空,並非真正
的開悟。佛教強調的是「悲智雙運」
在失去妄心的同時,要有無窮的智慧
與慈悲起用。如果只是麻木不仁地
「失其心」,那就失去了修行的意義
真正的「失其心」,是失去水中月影
(妄心),從而更清晰地看見真正的
月亮(本心);是擦乾淨沾滿塵土的
鏡子(失妄心),讓鏡子本有的照物
功能(本心)自然顯發。
結論
「應無所住,而失其心」是一個非常
犀利和高階的表達。
對大多數修行者而言,它可以看作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另一種
強調,重點在於徹底「失去」我們那
顆充滿分別、執著、煩惱的妄心。
對追求最上乘境界的人而言,它則是
一種 「掃除最後一絲執著」的終極
提醒,連「生起清淨心」的念頭也應
「失」去,以達到絕對不染、純然自
在的無心之境。
它就像禪師的當頭棒喝,用一種看似
顛覆的方式,打破學人可能產生的任
何新的執著,引導其走向最徹底的覺
悟。然而,對於初學者,必須謹慎理
解,以免落入無所作為、否定一切的
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