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是帝王

而把亡國之罪責

全部硬塞給他

雖說歷史不可盡信

但是已深入人心

再難翻案…

明亡最關鍵的因素

重中之重是財政困難

崇禎初年的總歲入

只約明盛時期的一成

有人說

明朝王爺吃垮國家

我查閱的資料顯示

明朝王爺的土地

約佔全國可耕土地的一成弱

但佔地大宗是山西與河南

卻非所謂的魚米之鄉

即便加上王爺經營的商業收入

全國總歲入被吃掉一成可吧!

算上崇禎時期的僅剩一成

那消失的八成歲入呢?

地方土豪劣紳與官員

組成的巨貪惡腐集團

才是真正的亡國蛀蟲

公家薪餉發不出來

已經造成軍隊譁變

多數王爺的津貼被常年拖欠

形成王爺間的貧富不均

王爺的拖累只是腐敗的縮影

是敗亡的因素無誤

卻仍是因素之一無可卸責

但再算上朝廷內庫開銷

要說整個老朱家吃垮明朝

與各朝各代皇家奢糜相比

這麼說顯太過苛刻不厚道~

再說其他因素

天災人禍是系統性風險

避無可避非戰之罪

朝政腐敗其來有自

太祖朱元璋確實殺戮重

有一說是有病

身理影響心理…

對臣工的折辱

不可諱言…

戰後民生凋蔽

百廢待舉

加上前朝管理制度粗放

不受儒教道德拘束久矣

不僅僅是硬體重建

連全民的精神文明也要重建

廢宰相事必躬親

嚴厲打貪恢復經濟

手段不一而足

但急於任內收效

成為明君不枉明朝

雷厲風行之下

將朝廷當作衙門

國家當成朱家

體現的是事無巨細

因為鉅細靡遺~

為民之心無庸置疑

對待臣下與富戶

常夾帶著複雜的情緒

為國為民不能

權作蒼天的免死鐵券~

雖然為帝國打下堅實基礎

卻也埋下百年後亡國隱患…

洪武時期皇權達於頂峰

卻因著與臣子間的矛盾日深

君臣間的權力爭奪戰

經常性的驚悚放送中…

每當皇位更迭

就是臣子奪權的天賜良機---------


尤其皇位未穩

疊加皇帝年幼

外戚聯手大臣

成為賣座保證

連朱元璋都感嘆

貪腐除不盡

淫風吹又生

臣子奪權攻城掠地

貪贓枉法水到渠成

皇帝意欲掌權

卻發現連母后都

站在臣工的身後時

那種無助與背叛感

跟著淚水如泉湧出~

但望向列祖列宗牌位

老朱家的硬氣和剽悍

此時灌注於皇帝全身

挺起脊梁

抖擻精神

此時身邊唯一的親信

只剩下從小到大的陪伴

宦官…

臣子的權力

在內閣首輔的形成時

衝到了巔峰~

內閣制在封建帝國專制裡

是妥妥的悲劇~

明朝已經有類似報紙

等刊物在民間發行

也培養出古代的網紅

包括政府官員尤其是御史

衝撞敢言的言官往往爆紅

很大程度的箝制住皇權

民間的與論壓力與日俱增

明朝的皇權已大不如前

即便掌握實權

也需要朝臣的配合

再不能如印象中獨斷獨行

通常朝堂上會有正反兩派意見

皇上做出最後決斷

然後交下去六部官員執行

換句話說

沒有朝臣的贊同

皇帝根本不敢乾剛獨斷

朝臣的附和成為必要

不只是形式上必要

實質上也是

畢竟真正執行的是一票官員

試想

當皇帝拋出議題

底下官員一片沉默

是何等的尷尬與難堪

甚或是

官員眾口一面倒的意見

完全將皇帝晾在上面

又何止是難堪而已

簡直是無存在感的蔑視!

這是明朝當時的

政治與民間氛圍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

難道與避免難堪毫無關係?

皇帝爭權的同夥

只剩下宦官系統

新皇帝有時因尾大不掉

除掉前朝權宦後

重新要擁抱大臣

換來的卻是沉默以對

沒錯

尾大不掉的正是魏忠賢

新皇帝指的是崇禎即位

而在岌岌可危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