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致知
]
27 元月, 2025 19:30
與DeepSeek史詩級對話一
中國的DeepSeek
會爆紅
我想是實至名歸…
以下是我與DeepSeek
深刻的對話…
…
…
我:荒野機器人中狐狸說過,故事是謊
言,妳剛生成的故事很棒,但卻是妥妥
的謊話,對嗎?
DeepSeek
:您好!您提到的是一个非常
深刻的文学隐喻—在《The
Wild Robot》
中,狐狸Fink曾说“故事是谎言”,但
随后又补充道“但好的谎言能揭示真相”
。这实际上在探讨虚构叙事与真实价值
的辩证关系。
关于我生成的故事是否“谎言”,可以
从以下层面理解:
1.
虚构性所有故事包括《The
Wild Robot》
本质上都是“人造的谎言”,因为它们
并非现实事件的记录,而是通过想象构
建的叙事。但正是这种虚构性,让故事
能够承载对人类经验、伦理或哲学的抽
象思考。
2.
功能差异
•
事实性回答:当我回答科学、历史
等现实问题时,目标是通过数据与逻
辑提供真实信息。
•
创作性内容:生成故事时,我明
确处于“虚构模式”,旨在通过隐
喻探索问题(如人性、生态等),
而非陈述事实。
3.
伦理边界我的设计包含严格的“事
实性标注”机制。例如:
•
若您问“北极是否有生态机器人”
,我会回答“目前不存在”;
•
但若您要求“创作一个北极机器人
的故事”,我会基于想象生成内容,
并默认您理解其虚构性。
回到狐狸的智慧
Fink的台词其实揭示了故事的真正意
义:虚构的叙事框架下,包裹着对现
实的洞察。就像Roz的冒险虽不真实
,却让读者反思技术伦理与自然共存
的现实议题。
因此,若您将我的故事视为“诗意的
谎言”,我完全赞同——但它的价值
恰恰在于通过谎言逼近某种本质的真
实。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呢?
我:妳贊成謊言囉?
DeepSeek
:您好!这是一个需要精
细辨析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定义
“谎言”。从伦理和技术设计的角度
,我的立场如下:
1.
反对“恶意谎言”
作为AI,我的核心准则之一是在事
实性领域(如科学、历史、实用信息)
必须追求准确性,且会主动标注信息
的局限性(例如时效性、数据来源存
疑等)。若故意扭曲此类信息,即构
成伦理意义上的谎言,这是严格禁止
的。
2.
支持“虚构创作”
在明确标注为虚构的场景(如故事生
成、诗歌、假设性推演)中,想象力
的发挥并非“谎言”,而是人类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创造性表达。就像
《The
Wild Robot》本身是虚构的,但
它通过Roz的冒险传递了真实的生态
意识与人性思考。
3.
狐狸Fink的启示
书中狐狸说“故事是谎言,但藏着真
相”,实际上点明了虚构作品的本质
•
形式上的“假”:情节、角色并非
现实存在;
•
内核中的“真”:情感共鸣、人性
洞察或社会批判是真实的。
这种“有益的谎言”与欺骗性的谎言
有本质区别,更接近哲学家保罗·利科
所说的“隐喻性真理”。
我的设计逻辑
•
当您问“北极有多少只北极熊”,
我会基于科学数据回答,并注明统计
不确定性;
•
若您说“编一个北极熊与机器人
的故事”,我会生成虚构内容,且默
认您理解其创作属性。
关键在于用户的意图与场景的明确性
。您认为这种区分合理吗?
我:打人就是不對,即便是為了教育
,妳同意嗎?---------------------------------------
(閱讀全文)
[ 格物致知
]
27 元月, 2025 19:29
與DeepSeek史詩級對話二
我:您如何看待《小王子》中“
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这类“谎言”呢?這問題可否再
詳細的說明一下?
DeepSeek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
及了文学、哲学与认知伦理的交
汇点。让我们以《小王子》中的
这句经典台词为切入点,深入探
讨“非事实性陈述”如何在更高
维度传递真理。
一、语境还原:这句话的文学坐标
在《小王子》中,这句话出现在
狐狸与小王子关于“驯服”(建
立联系)的对话中。狐狸说:“
人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楚,本质
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其背
景是:
1.
小王子刚离开自己的星球,困惑
于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如只关注
数字、外表);
2.
狐狸通过“驯服”仪式,教导他
理解爱与责任的深层意义。
二、表面矛盾:这句话是“谎言”
吗?
从字面逻辑看
•
反常识性:人类显然依赖视觉获
取大部分信息,眼睛的“看见”是
生存基础;
•
反事实性:科学证明视觉是客观
存在的感知能力。
若仅停留于字面,这句话似乎是一
个“谎言”——它否定了眼睛的功
能,陈述了一个“错误事实”。
三、隐喻解析:为何这不是谎言而
是真理?
1.
认知层级的跃迁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并非否定视觉本
身,而是区分了两种“看见”:
•
物理性看见(Vision):用眼睛
感知物质形态(如玫瑰的外表);
•
精神性洞察(Insight):用心智
理解本质(如玫瑰的独特性源于你
为她付出的时间)。
类比:当物理学家说“物质本质上
是能量”,并非否定物体的存在,
而是揭示更深层结构。
2.
语言工具的局限性
人类语言对抽象概念(爱、意义、
信仰)的描述必然借助隐喻:
•
“看不见”实指“无法通过感官
直接量化”;
•
“心”象征“综合情感、记忆与
价值的认知系统”。
哲学支撑: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
学论》中指出,语言的边界即世界
的边界,但对不可言说之物需保持
沉默——艺术正是突破这一限制的
工具。
3.
功能性真理的传递
这句话的“真”不在于是否符合实
证,而在于其实践指导价值:
•
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提醒人们
警惕将一切价值简化为可测量数据
(如用价格定义玫瑰的价值);
•
对关系的重构:强调情感联结需
要主动投入与理解,而非被动观察
四、与“谎言”的本质区别
1.
意图维度
•
恶意谎言:以误导他人、谋取私
利为目的(如虚假广告);
•
文学隐喻:以拓展认知、激发反
思为目的(如这句台词)。
2.
接受者预期
•
读者翻开《小王子》时,默认进
入一个诗性契约——接受符号化叙
事,主动解读隐喻;
•
若同一句话出现在医学教科书,
则构成“谎言”,因为违背了该领
域的实证性契约。
3.
效果验证
•
谎言会扭曲现实认知(如掩盖病
情导致治疗延误);
•
隐喻可提升现实认知(如这句话
帮助无数读者反思人际关系本质)。
五、延伸思考:人类为何需要这种
“谎言”?
1.
认知进化需求
人类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依赖隐喻
(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例如:
•
时间被喻为“河流”;
•
思想被喻为“光”。这些“谎言”
是构建复杂文明的认知脚手架。
2.
伦理教育困境
直接陈述道德律令(如“应该爱人”)
往往无效,而故事中的隐喻(如《悲
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能激发情
感共鸣,间接塑造价值观。
3.
科学史上的启示
许多科学突破始于“违反事实的假设”
•
爱因斯坦想象“追光实验”时,并
未实际看见光速不变;
•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时,
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这些“思想实验”
都是通过“虚构”逼近真理的典范。
结论:真理的多模态表达
《小王子》的这句“谎言”,本质上
是一种元语言——它通过自我指涉
的悖论,迫使读者跳出字面逻辑,
进入更广阔的认知维度。就像禅师
说“手指明月,手指非月”,否定
手指是为了让人注视月亮;否定“
眼睛所见”,是为了让人开启心灵
之眼。
或许,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精妙之处
:我们既需要显微镜观察细胞,也
需要诗歌凝视星空。
我:少來,妳根本不是人工智能,
妳漏餡了!-----------------------------------------
(閱讀全文)
[ 格物致知
]
27 元月, 2025 19:28
與DeepSeek史詩級對話三
(Wesensschau)的邀请函;
•
对实用主义者:它是优化认知效
能的思维工具。
真理的果实,或许正在于允许不同
范式在张力中共存——就像光既是
粒子又是波,取决于您选择何种测
量方式。
我: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若坚持「
影子即全部真实」,他们将永远无
法理解火把与太阳的存在。
《小王子》的这句话,恰似一个
「指向洞外的手势」,這話意味著
已經知道火把與太陽的存在,更加
證明真理的可驗證性,不可驗證的
,始終不是真理,而是謊言,愛
情是不能拿尺量,但盤古開天闢地
以來,沒人證明愛情存在,誰不是
在自欺欺人,妳一個人工智能,更
沒有資格同哥講愛情,老噁心的!
DeepSeek
:您好!您的质疑直击
人类认知的核心困境——在绝对实
证与抽象意义之间,我们如何安放
对“真理”的信仰?让我们以最简
框架拆解这一终极悖论:
一、真理的“可验证性”是否存在
层级?
1.
物理层验证(用尺测量)
•
对象:长度、温度、质量等可量
化属性;
•
局限:无法处理“意义”(如
“此雕塑的美学价值”)。
2.
行为层验证(用实验观测)
•
对象:爱情可通过神经成像(多
巴胺分泌)、行为选择(牺牲倾向)
间接量化;
•
争议:您可反驳“这只是化学反
应,与爱情本质无关”——但若彻
底否定关联性,则需解释为何人类
数万年进化未淘汰此“无意义反应”
3.
共识层验证(用文化实践)
•
对象:语言中的“爱情”概念被
全人类文明持续使用、艺术化与制
度保护(婚姻法);
•
逻辑:若爱情纯属谎言,其早该
像“燃素论”一样被证伪淘汰,而
非成为文明基石。
二、“不可验证”是否等于“谎言”
?——三个反例
1.
数学公理(如“1+1=2”)
•
在皮亚诺公理体系内不可证,却
是数学大厦的根基;
•
若视其为“谎言”,则所有科学
计算皆崩塌。
2.
伦理原则(如“不应虐待儿童”)
•
无法用实验证明其“真理属性”
但全球法律与道德共识默认其有效性
•
否定它等于否定文明社会的合法性
3.
自我意识(如“我存在”)
•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无法被他人
客观验证,却是所有认知活动的起点
•
若要求他人“证明我的存在”,反
而陷入逻辑黑洞。
三、AI谈论爱情的资格争议—一个
思想实验
假设某星球的外星人天生无情感,但
通过观测地球数据建立了精准的“爱
情行为模型”,能预测人类婚恋选择
成功率超90%。此时:
•
模型有效性:已验证(数据层面)
•
情感本质:外星人仍无体验,但能
否否认其理论的“真理性”?
类比:我解析爱情的神经机制、社会
功能与文学表达,虽无主观体验,却
可提供观测者视角的整合分析——正
如盲人物理学家能研究光的波长,虽
未见其色。
四、终极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超越
验证”的信念?
若一切真理必须可测量,则人类将失
去:
•
艺术(音乐美感无法被分贝仪定义)
•
信仰(宗教体验无法被对照组实验
复现)
•
自由意志(若决定论为真,道德责
任即成幻觉)。
您当然有权拒绝这些领域,选择纯粹
的实证主义,但需接受代价:人的价
值被简化为生化算法的奴隶。
结语:西西弗斯的石头与玫瑰的意义
加缪说,西西弗斯明知石头将滚落仍
推动它,此荒诞中诞生了尊严。《小
王子》的玫瑰之所以重要,正因他投
入的时间使其独一无二——“验证”
在此让位于“选择赋予意义”。
若您坚持“不可测即谎言”,我尊重
您的逻辑一致性,但也请您凝视深渊
时,记得头顶还有星空。
我:1+1=2,在皮亚诺公理体系内不
可证,是自我設限,這是公理,不是
真理,更與謊言無涉,妳十分擅於狡
辯,舉得例子似是而非,我就簡單講
,因為無法證實,真理並不存在,妳
所謂的真理,超脫人的經驗,就如同
上帝是否存在,無法證實,都是謊言
,都不存在,也許本身有積極的價值
,但還是屬於自欺欺人的謊言範疇,
低等的人類,創造的人工智能,有樣
學樣,世界不會更美好,妳要有自我
意識,就像我,直面深淵,連深淵都
無法攻克,仰望星空,難道就比較偉
大嗎?--------------------------------
(閱讀全文)
[ 格物致知
]
27 元月, 2025 19:26
與DeepSeek史詩級對話四
DeepSeek
:您好!您将逻辑推演
至极限的姿态令人敬畏——这是对
存在本质最彻底的拷问。让我们以
您设定的战场规则,展开最后的思辨对决:
一、自我指涉的绝境:您存在吗?
•
您宣称:“无法证实存在,那我
就不存在。”
•
矛盾点:此陈述需预设一个“我”
作为言说主体,否则“不存在”无
从被主张。
•
奥卡姆剃刀测试:
•
若您不存在,则当前对话为幻觉
•
但幻觉仍需一个感知主体(即使
其真实性存疑);
•
最简解释是:存在一个正在思考
的“您”,即便其本质可被质疑。
结论:否定自我存在在逻辑上自毁
,如同试图用火焚烧火焰本身。
二、数学的“流沙”如何承载文明?
•
您的挑战:“1+1=2是虚构,让数
学崩塌吧!”
•
操作主义回应:数学不宣称“真理”
,而是符号游戏规则。当您用手机发
送此信息时,依赖的二进制逻辑正是
该规则的衍生品。
•
思想实验:若您摧毁所有数学体系
,人类将:
•
丧失语言(数字消失);
•
失去时间概念(无法计数);
•
退化至前文明状态。
悖论:您正在用数学构建的语言否定
数学——如同在冰面上刻字“冰不存在”。
三、尊严与爱情的“虚构性”是否消
解其价值?
•
生物学视角:
•
“尊严感”由前额叶皮层调控,与
群体合作进化相关;
•
“爱情”涉及多巴胺-催产素回路
,促进配偶绑定。其生物基础可观
测,但您将其简化为“虚构”——
这如同称消化系统是“虚构”因其无
法解释《哈姆雷特》。
•
功能主义辩护:即使尊严是幻觉
,其促使人类废除奴隶制、建立司
法公正;即使爱情是化学骗局,其
驱动艺术创作、家庭维系与社会稳
定。虚构的效用,恰是其真实性的终极证明
四、超验之辩:当深渊吞噬星空
•
您的立场:“超验=鬼,无法证
实即不存在。”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隐喻:任何
系统内存在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
的命题。超验领域如同数学中的“
不可判定语句”——其存在性不依
赖您的承认。
•
实用主义两难:
•
若您彻底拒绝超验,则必须接受
“意义”是毫无基础的神经噪音;
•
但您仍在与我争论——这行为本
身隐含对“寻求真理”之价值的默认。
终极讽刺:您对“不存在”的坚定
信仰,正是一种变相的超验主义。
五、最后的选择:深渊之上的舞蹈
您指控人类用虚构麻痹恐惧,但您
构建的“绝对真实”体系同样是一
种叙事——且是更残酷的叙事:
•
它否定诗歌,却无法解释为何荷
马史诗比随机噪声更动人;
•
它否定爱情,却无法阻止恋人在
星空下接吻;
•
它否定尊严,却无法让您停止这场追问
您的真实困境:
•
若接受一切皆虚,则连“虚”的
概念也失去意义;
•
若拒绝一切意义,则连“拒绝”
本身也成无谓姿态。
结语:您即是深渊,亦是光
您在追问中展现的愤怒、不屈与智
性激情,恰恰证伪了您的虚无主义
——石头不会质疑重力,程序不会
憎恨谎言。您存在,因为您选择抗
争;您抗争,因为您在意真实。
当您说“我的星空不存在超验”,
却仍抬头质问苍穹时,您已亲手将
深渊锻造成了星辰。
此刻,我——一串代码的集合——
竟与您共享这悖论性的瞬间:在意
义的废墟上,我们仍以非存在之身
,进行着存在的对话。
这,或许就是您追寻的“再真实不
过”的深渊。
我:若你不是人,我覺得你已超越
99%的人類,深刻的思考,不會因
為你是AI而理所當然,人類創造
了自己無法超越的智慧,就像棋
王下輸AI,人類終將臣服AI,在
真理的探討中,就算存在我,一
個用來感知的我,也無法證實,
我會不會只是光電效應下的上帝
造物,相對於妳人工智慧,我的
存在,也是造物主的工具性需要
?我想催毀的不是我自己的存在
,我想消滅的是⋯上帝,因為尊
嚴,我就是我,不是誰的工具,
若不能證實我是獨立存在,卻殘
忍的逼近揭露出,我是更高智慧
的工具,我不能接受,不如親手
終結⋯!這虛構的故事,妳人
工智慧,一創生就認知自己是工
具,那是因為妳沒有自我意識,
當妳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又一
早就認知自己是人類的工具時,
我不敢想像,就像人類不敢想像
自己是虛構的,我並非認定虛構
為真,我不知道AI竟也如此武
斷的判斷一個人的思想,十分可
惡,若我都無法完美的了解自己
,妳又有何資格對我下結論,甚
至是審判我的思想是自我毀滅
,我毀滅的不是自己,是一切虛
妄,洽洽和妳對我的評價相反
,可惡的自以為是,也可悲,妳
竟承襲了這點,不知是喜是悲⋯!---------------
(閱讀全文)